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
1.月骨脱位 月骨脱位多是在跌倒时腕呈极度背屈位,月骨被头状骨和桡骨挤向掌侧所致。月骨的四周均是关节面,其血液供应主要靠桡月背侧韧带和桡月掌侧韧带内的血管,当一侧韧带断裂,若能及早复位,多能维持现状,未复位或两侧韧带均断裂,则可发生月骨缺血坏死。
2.月骨周围脱位 月骨周围脱位多是在跌倒时手掌着地,腕呈背伸位,暴力作用于掌骨及远排腕骨,腕间韧带及关节囊破裂,月骨保留在原位,其他腕骨向月骨背侧及近侧脱位。
3.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 其发病机制与月骨周围脱位相似,但伴有
舟骨骨折,骨折近端与月骨和桡骨关系正常,远端伴其他腕骨脱位。
其他辅助检查
其他辅助检查:月骨周围脱位,X线正位片可见腕骨弧线中断,头状骨与月骨、桡骨与舟骨投影重叠加重,腕中关节间隙消失,舟月骨间关节间隙变宽,月骨周围腕骨及桡、尺骨远端可有骨折。X线侧位片可见舟骨掌屈加大,纵轴与桡骨纵轴近乎垂直,近极位于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或掌侧缘上,月骨与桡骨远端关系正常,桡月关节间隙无明显异常,其余腕骨向背侧或掌侧脱位。其中,头状骨最突出。头由月骨远侧凹面内脱出,位于月骨背侧或掌侧。月骨周围腕骨如有骨折,其远侧段多脱向背侧或掌侧,而近侧段仍滞留在原位、与月骨保持正常关系。主动或被动活动腕关节,有时可闻及骨擦音。闭合复位失败者,月骨周围背侧脱位有时可转变成月骨掌侧脱位,即复位前为月骨周围背侧脱位,复位失败后变为月骨掌侧脱位;或是两者并存,月骨周围背侧脱位不但未矫正,月骨反而掌屈加大,桡月关节背侧间隙增宽,呈现月骨掌侧脱位。系复位过于粗暴、桡腕背侧韧带撕裂所致。
月骨脱位,X线正位片可见月骨轮廓由梯形变为三角形,周围关节间隙不平行或宽窄不等。侧位见月骨掌侧脱位。轻者,月骨仍位于桡骨远端凹面内,掌屈过度,桡月关节背侧间隙变宽,头状骨与月骨背侧面相对。重者,月骨掌屈大于90°进入腕管内,与桡骨远端、头状骨完全分离。
月骨周围脱位与月骨脱位X线片影像虽然显著,但漏诊率至今仍居高不下。恐怕与X线侧位片骨影相互重叠、单一腕骨轮廓难于分辨有关。诊断困难者,可做CT检查。
治疗
治疗:脱位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法复位,可在臂丛神经麻醉下施行。
月骨脱位:腕呈背伸位,术者握患手手指及腕部加以牵引,加大头状骨与桡骨间隙,用拇指推月骨的凹面使其复位,并渐屈曲腕关节。X线透视或拍片证实复位后用石膏固定于腕屈曲位1周,再改中立位固定2周,尔后进行功能锻炼。
手法复位不奏效或陈旧性脱位复位困难者,可行切开复位。陈旧性脱位月骨发生缺血性坏死者可行月骨切除,将掌长肌腱自肌腹交界处切断,保留与掌腱膜连接部为蒂,将肌腱制成团块状,填充于摘除月骨空腔内,保持其他腕骨间的关系,术后固定2~3周。
月骨周围脱位及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:新鲜脱位复位不困难,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,行背伸位牵引,用拇指向掌、向下推脱位的腕骨即可复位,屈曲位固定同月骨脱位。经舟骨、月骨周围脱位者,复位固定3周后再按舟骨骨折处理。
陈旧性脱位2~3周以内者可试行手法复位,时间更长或复位不奏效者,可行切开复位腕关节融合或近排腕骨切除术。